我看“村幼学前学普”

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0-06-12 09:55:37浏览:329

 

作者:布拖县木尔乡中心校幼教点辅导员  乃保莫沙歪

 

布拖县以前只有县一级才有幼儿园,乡村两级是没有学前教育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当地的小孩都是从一年级直接入学起步,在学校里大都说彝语,听不懂普通话,跟不上普通话教学的节奏。


当地农村父母大多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水平低,大部分青壮年对于汉语不会说也听不懂,外出务工得不到好的就业岗位,大多只能选择体力活。而农村幼儿更是生长在纯阿都彝语的环境下,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也成了普遍的现象。导致他们在进入义务教育后,学习效果不理想,升学就业受到很大影响。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工作,在每一个新建“一村一幼”甚至“一村多幼”,配齐幼儿辅导员,但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程度低的问题依然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为此全州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而我,也有幸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名辅导员。


作为本地本民族的辅导员,我深知“学前学普”对于我们这样的民族聚居县的重要性。我通过参加当地教育部门、项目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幼儿教育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养都有了很大进步。课堂上,我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孩子们,而孩子们在幼教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朋友们刚来幼教点的时候大多都3岁左右,他们很害羞、胆小,连使用彝语交流都不利索,更别说是普通话了。我们辅导员教孩子们学习普通话、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生活等习惯,一个学期过后,大多数小朋友都养成了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每天干干净净的来幼儿,再也不像刚入学时脏兮兮、黑乎乎的了。尤其是普通话方面,从最初一脸惊讶、懵懵懂懂到能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唱歌,整个人也跟着变得活泼、大胆了。


我们班的阿尔小朋友刚来时不善言辞,一进教室就躲在角落里不敢正视老师。对于阿尔这样的学生,我们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每天做活动或辅导的时候,我都会特别留意阿尔,我先用彝语跟他说有趣的,再慢慢的用普通话重复,还经常在班级里表扬他。一两个月后,阿尔小朋友面对陌生人都能用普通话大声说“叔叔、阿姨好,我叫阿尔,今年4岁了,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


学前学会普通话,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孩子背后的一个个家庭。我到孩子们的家里去家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跟我说“自己小学都没毕业辍学在家,没有学历,不会汉语,听不懂普通话,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第一次外出务工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只有在别人的介绍下进砖厂去做苦力活,在砖厂里收入低,很不是滋味。现在看着孩子们普通话越说越好,性格也越来越开朗,感触很深,才知道会普通话、好好上学是多么的重要”。


 


这样的家庭在当地不是少数,但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随着“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学会了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同时,推动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孩子年龄一到就积极地送孩子到幼教点学习。


幼教点实施“学前学普”行动,帮助了3-6岁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形成普通话学习和思维习惯, 为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我对自己作为一名村幼辅导员而感到骄傲,我的任务就是带好孩子们、教好孩子们。同时,在村幼开展“学前学普”工作的过程中尽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帮助这些孩子为他们美好的梦想增添一笔色彩。

 

 

项目介绍:

布拖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资助,项目与布县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合作, 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执行,协助当地“一村一幼”学前教育项目的运行,具体包括协助包括教师的培训、支持、管理和评估;协助督导幼儿班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及班级管理和安全;提供改善管理和教学的工具与材料,从日常运行管理、教师培训和管理评估等方面提供支持,旨在帮助其加强教学和管理技能,提升幼儿班的教学和管理质量,使当地儿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学前素质教育,最终防止贫困儿童成长为贫困成人,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乡村儿童早期发展教育基金和布拖县教育局立场无关。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