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5-09-04 11:13:49浏览:198
图文来源:项目主管陈玉飞
2025年8月22日至26日,镇雄县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幼儿教师能力建设活动。本次能力建设活动围绕家园共育、绘本阅读、项目痕迹资料管理、拍摄剪辑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五大核心模块,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方式,为教师团队带来了一场全面系统且实践性强的专业赋能活动。
一、家园共育:从“配合”到“协同”,构建教育共同体
本次能力建设活动打破了传统认知中的“家长工作”,深刻阐释了家园共育的本质:以“共”为基、以“育”为本。项目老师说:“通过高效沟通策略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将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转变为合伙人,共同构建目标一致、责任共担的教育共同体。”
二、绘本阅读:从“阅读”到“悦读”,点亮童年成长之灯
绘本作为幼儿阅读的启蒙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读故事”。本次能力建设活动聚焦如何通过提问设计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绘本阅读从单向输入变为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悦读”育人。能力建设活动后项目教师说:“本次学习为我新学期开展绘本活动打开了新思路,比如开展绘本故事《小种子》活动时,不仅准备真实的种子和泥土,还要设计‘种子成长观察日记’,让孩子们用绘画、文字记录种子变化;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会用这次学到的分层提问技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新学期的绘本活动中找到表达的乐趣。”
三、痕迹资料:从“记录”到“解读”,让成长轨迹可视化
项目痕迹资料与幼儿班教师备课本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载体,它的优化与升级,也是本次能力建设活动聚焦的关键课题。项目人员向项目教师讲解项目服务中心在备课本原有基础上创新增设了“周计划审核表”,通过清晰的进度追踪与可视化呈现,帮助教师科学地管理教学流程,让每一步教育行动都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实现“记录成长、解读发展”的教育价值;这不仅是一张表格,更是连接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与幼儿发展的“可视化桥梁”。
四、拍摄剪辑:从“摆拍”到“记录”,捕捉童真瞬间
数字化时代下,拍摄与剪辑已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本次能力能力建设活动聚焦“真实记录”理念,指导项目教师抓拍技巧、构图方法、光影运用以及捕捉儿童自然流露的情绪、合作探索的关键瞬间;其次是剪辑逻辑,指导掌握基础剪辑软件操作,将碎片化素材串联成有主题、有情节、有温度的短片;最后组织教师现场实操剪辑。项目老师反馈说:“新学期我要把‘真实记录’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在班级设置‘成长瞬间角’,用这次学到的技巧与方法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每周剪辑1条视频分享到家长群,让家长更直观的看到孩子在园的真实状态。这些‘无摆拍’的视频能帮助家长缓解焦虑,也让新学期的家园沟通更有温度。”
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学习”到“体验”,唤醒音乐本能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人人可参与”为核心,强调过程体验重于技能培养。能力建设活动中,教师们通过嗓音游戏、律动互动、戏剧表演等形式,亲身感受音乐与身体、情感的联结,理解“音乐不是表演,而是表达”的教育理念,学会用音乐唤醒每个孩子的内在潜能。项目老师说:“开学后我将把奥尔夫教学法融入一日活动,设计‘身体打击乐’活动,带领孩子们拍手、跺脚、拍腿,通过肢体律动和音乐的节奏感促进幼儿发展。特别是针对新学期的情绪管理主题,我会用‘嗓音游戏’引导孩子表达喜怒哀乐,比如用‘高音代表开心,低音代表难过’,让音乐成为孩子们情绪表达的第二语言,让新学期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作为开学前的假期能力建设关键环节,本次能力建设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可直接落地的教学方法,更帮助大家明确了新学期的工作方向。参加活动的教师表示,将把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操能力,在新学期为孩子们打造更有温度、更具深度的成长环境,真正实现“赋能成长,共育未来”的教育目标。
项目介绍:
镇雄县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由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爱德基金会、深圳千麦科技有限公司、挪度医疗器械 ( 苏州 ) 有限公司、同辰阳光、嘉硕君智、优服人才、浙江创道慈善基金会支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资助方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