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互济公益基金会时间:2023-04-11 18:00:07浏览:779
阿只莫沙扎,是布拖县包谷坪乡博科洛幼教点的一名辅导员,她曾经学习的是护理专业,如今她走上了幼儿教育的道路。
2023年3月20日,当我见到沙扎的时候她正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自由活动,她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教室和操场上来回穿梭,像一只忙碌的蝴蝶。
沙扎的家就在博科洛邻近的村子,当问到为何会走上村幼辅导员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从2018年以来,凉山州大力推行“学前学普”,那时候幼教点缺乏教师,就这样她成为了一名临时的村幼辅导员。
因为没有学习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和普通话教学知识,所以做了村幼辅导员后她满是忐忑。
好在中心校给予她信任和支持,项目覆盖后也会定期组织沙扎和其他教师参加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慢慢地沙扎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能,知道怎么去与孩子沟通,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
沙扎的双语教学
幼儿班的孩子都只会说彝语,羞涩且不敢说。据沙扎介绍,刚开始的时候很茫然,不知所措,只是一味地想要孩子们能够尽快的学会普通话,但效果并不好。后来她通过彝语+普通话的双语教学,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不到一个月,孩子们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发生了很大转变。
“说好普通话,并不是让孩子们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心得益彰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来到幼教点后开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划了出来,而这同时也给了沙扎很大的感触——自己民族的文化是需要年轻一代来传承和发扬的。
可该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说好普通话,又能记住彝语呢?沙扎开始思考了很多。后来她发现,有利的语言环境能够帮助孩子们快速掌握不同的语言。于是她利用区角活动、绘本讲解,还联合家庭,动员家长们使用彝语和普通话来跟孩子沟通,遇到不懂的词汇,就用熟悉的语言来解释和说明,帮助孩子们掌握两种语言的发音和意义。
把民族文化搬进教室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幼儿五大领域,是沙扎近年来才掌握的幼儿教学重点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当地教育部门、项目一直都强调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通过不同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沙扎利用项目提供的玩教具、区角,培养孩子们学会了动动小手、动动小脑筋、动动小身体的综合能力发展。身为彝族,一种有生以来的民族文化使命和项目的目标一直都驱使着她,要把幼儿的民族文化教育做下去,而且还要做好。
在项目负责人子力的协助支持下,幼教点专门打造了彝族的环境创设和区角布置,彝族图腾、彝族伞、彝族器具、彝族服饰,还有彝族文字都在教室里被合理的利用了起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沙扎就利用这些把彝族的文化、彝族的精神教给孩子们。
民族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与幼教点中心校负责人交流的时候,他对于沙扎的努力和付出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博科洛幼教点目前不论是教学水平还是硬件方面都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值得其他幼教点借鉴和学习。
身处民族地区,教育至关重要,但彝族文化教育也不容忽视,孩子们作为下一代,是要继续把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的。
“我一直都在在努力学习如何做好幼儿教学工作,我希望通过我努力和传播,让这些彝族村落走出去的孩子,获得好的幼儿教育,同时也能了解和传承我们的彝族文化”。沙扎这样说道。
的确,彝族文化不是通过大家自发的去讲述和传承,彝族的文字、语言和色彩,其魅力要靠大家、靠幼儿不断发掘和传播才能继续传承的,这也正是心得益彰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的意义所在。
项目介绍:
布拖县博科洛幼教点心得益彰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由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支持。项目与布拖县教体局合作,实施15个一村一幼“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支持模式。项目除协助教师培训、支持、管理和评估;协助督导幼儿班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及班级管理和安全;提供改善管理和教学的工具与材料,从日常运行管理、教师培训和管理评估等方面提供支持外,还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幼儿班环境创设、课程设计、班级文艺活动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
项目由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资助
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捐赠方的立场无关。